赵宝煦先生是我国当代政治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我要配资平台查询,他在学术研究领域成果卓著。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后,他还被推选为首任会长,可见他在艺术与学术两方面都颇有造诣。
他的夫人陈司寇女士,同样是一位思想深邃、富有哲理的人,对人生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与追求。
赵宝煦先生一生治学严谨,从不追求个人名利,也不沉溺于象牙塔中。他始终将研究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,以政治学的理论和方法,为中国社会的发展模式与方向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。他身上既有学者的理性与智慧,也有爱国者的高尚情怀。淡泊名利的他,鲜少抛头露面,因此,尽管成就斐然,却并不为大众广泛熟知。
陈司寇女士与丈夫一样,性格坚毅、思想独立。她出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,度过了军阀混战与思想激荡的年代。那时,社会尚未摆脱封建观念,女子上学尤为困难。可她并未随波逐流,而是凭着坚强的意志,一边工作一边求学,坚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。
展开剩余87%战争结束后,国家百废待兴,她凭借出色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,也在那里结识了志同道合的赵宝煦先生。两人都出身寒门、热爱学习,他们的结合,是思想与精神的共鸣。
他们的家庭充满了书卷气息。屋内书籍堆积成山,几乎连放脚的地方都难找,除了椅子之外,其他地方几乎都“被书淹没”。这种生活,也正是他们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。
从北大毕业后,陈司寇成为北京101中学的一名政治老师。她提倡启发式教学,深受学生们的喜爱与尊敬。生活中,她与丈夫相互扶持,风雨同舟。
她一生淡泊名利,热爱教育,对人生有着清醒而独特的思考。与许多老年人不同,陈司寇并不依赖子女,她认为保持适当的距离,能让孩子们学会独立,也让自己活得更自在。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,她的生活条件改善,但她依然勤俭自持,从不追求奢华,而是让生活充满意义与节奏。
2014年,她已94岁。她的学生曹培特意前去探望,聆听她关于晚年生活的思考。当时,她的丈夫已经去世两年,独自生活的她依然精神矍铄。
她笑着说:“我不适应和保姆住在一起,能做的事就自己做。每天安排得很充实,还在研究《易经》。生死早已看淡,随时准备好‘走’。”
她的生活井然有序:每天六点起床,做早操、按摩、吃早餐,然后阅读、摘抄那些让她感动的句子,积累了好几本笔记。
虽然三个孩子每周都会回来探望,但她总是劝他们别太频繁。她说:“打个电话就好,别太辛苦。我过得很好,也不希望别人打乱我的节奏。”
回顾退休后的生活,她总结出三条“老年之道”:
第一,知识就是健康。
她认为阅读能让人保持清醒与力量。有一次,她因皮肤瘙痒难耐,凭借自己在书中学到的知识,通过按摩穴位解决了问题,还意外缓解了腰痛。
第二,要有毅力,做该做的事。
她虽年事已高,却坚持自理。买菜、做饭、洗碗亲力亲为。她说:“一旦偷懒,身体就废了。”这种坚守让她保持了生命的活力。
第三,精神要有境界,文化生活要充实。
丈夫去世后,她难免感到孤独,但从未沉溺于悲伤。她通过阅读、看新闻、学习新知识来充实自己,坚信精神的丰富才是长寿的秘诀。
面对死亡,她始终从容。2012年查出左肾肿瘤时,她拒绝手术:“我已经92岁了,不怕死。肿瘤想怎样就怎样。”她依旧乐观生活,与疾病“和平共处”了两年。
她笑着说:“中国人平均寿命72岁,我94了,已经赚了!”
她不执着于金钱,也不依赖子女。每次过生日,儿女送上红包,她总是劝他们别浪费,还主动提出把钱一起花。她说:“该花就花,别让金钱成为负担。”
她认为:“一个人的生活是常态,要学会享受独处。”她举例说,院里有位老太太因放不下过往,终日以泪洗面,反而早早离世。她感叹:“人生有舍有得,不能被悲伤困住太久。”
然而,到了96岁那年,她的身体逐渐衰弱。她拒绝吃药打针,只坚持按摩和锻炼。当她感到生命将尽时,选择以自己的方式结束生命,用行动践行了“有尊严地走”的理念。
2017年,陈司寇静静地离开了。
在最后一次采访中,她对学生说:“只要活着,就要活得有质量。哪怕明天要走,今天也要好好地活。”
她的豁达与勇气,成就了一个真正明智而自由的灵魂。
读完她的故事,许多人感叹:原来,一个人最了不起的,不是活得久,而是活得清醒;不是不怕死,而是能平静地与生命告别。
陈司寇用自己的一生,诠释了“生有意义,死亦从容”的真谛。
发布于:天津市淘配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